• <blockquote id="s2wss"><center id="s2wss"></center></blockquote>
  • <bdo id="s2wss"></bdo>
    <menu id="s2wss"></menu>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又來了新毒株?全球已有超60國發現!會來我們家嗎?_當前快播

    時間:2023-02-07 09:57:15    來源:科普中國網    

    若問近期大家最擔心的事,莫過于陽康之后再感染。畢竟這新冠“八大酷刑”,不是誰都能忍受得了的。近期,國內本輪疫情已近尾聲,門(急)診人數、在院重癥人數、在院死亡人數均呈現下降趨勢。反觀國外,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各種版本亞變種在不斷引起新的感染高峰,其中被稱為“雙頭犬”的CH.1.1備受關注。

    據報道,截至2023年1月30日,已在67個國家或地區監測發現CH.1.1,主要在英國、丹麥、新加坡等國流行。那么,CH.1.1有何特點?是否將成為優勢毒株?對我們會造成更大影響嗎?本文進行一一解讀。

    圖蟲創意


    (相關資料圖)

    01

    CH.1.1的特點如何

    雙頭犬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從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亞譜系來看,CH.1.1屬于奧密克戎變異株BA.2.75的第六代亞分支,最早于2022年7月在印度首次采集發現。該亞變種發現后,有專家將其命名為“Orthrus”,意為 “雙頭犬”,是希臘神話中的怪物,有一條蛇尾。盡管聽起來很嚇人,但就如同此前奧密克戎變異株BQ1.1被喚作“地獄犬”一樣,都只是個代號而已,和病毒本身并沒有直接的關聯。

    不過,與此前諸多的變異株相比,CH.1.1確實有一些值得關注的點。根據已知新冠病毒的變異規律,新出現且造成一定影響的變異株,在傳染性和免疫逃逸性上都會有所增強,CH.1.1也是如此。研究發現,它能很好地與ACE2受體結合。該受體是介導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受體,廣泛分布于呼吸道黏膜和心血管內皮細胞上。這就意味著CH.1.1的傳染性可能更強,更有可能突破、至少是部分突破既往感染和/或疫苗接種后人體形成的抗體免疫,增加突破性感染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新亞變種CH.1.1不僅新增多個突變位點,其中一個位點L452R突變。這個位點的突變以往被認為是德爾塔變異株特有,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該突變也存在于BA.5.3和BA.5.1.3等奧秘克戎的其他變異株中。該位點突變的影響尚不可知,但由于德爾塔變異株的毒性普遍較強,還是有必要進一步關注的。

    02

    雙頭犬未來全球影響如何?

    是曇花一現,又或將成為優勢毒株?

    未見毒性增強,但仍存在造成更大范圍影響的可能。該病毒至今已有近半年的時間,并已在67個國家或地區監測中發現。根據近1個月的數據,CH.1.1及其亞分支在全球序列數占比超過6%,尤其是在英國、丹麥、新加坡等國家已造成新的流行趨勢,而在美國的監測數據顯示占比位列第五,且有持續上升趨勢。這也意味著CH.1.1的影響范圍在逐步擴大,存在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雖然該亞變體中含有L452R突變,但尚未觀察到其毒性有所增強。不過,國內某權威機構也表示,當新毒株出現后,感染病例需達到一定規模并持續一段時間,才能初步判斷新毒株的致病力是否變化。

    圖蟲創意

    03

    CH.1.1會對我們造成更大的影響嗎?

    實施“乙類乙管”以后,我國仍實時動態監測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系列變異株在中國流行的動態及其各個亞型的構成比例。目前,已發現24例CH.1.1及其亞分支感染者,均為輸入病例。

    在經歷了由BA.5.2和BF.7為主要流行株造成的疫情高峰后,本輪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期。在社會層面,約有80%以上的居民感染過新冠病毒,免疫屏障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受交叉保護因素的影響,短期內造成大規模的風險較低。盡管如此,由于CH.1.1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性,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對于高齡、嚴重基礎性疾病和免疫力較差的人群,發生再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

    新變異株對全球的影響猶在,不可放松警惕。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于1月27日召開了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評估會議,宣布新冠疫情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仍維持新冠全球緊急狀態。世衛組織專家認為,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相關標準,新冠病毒感染仍然是一種危險的傳染病,有能力對健康和衛生系統造成重大損害。而且中低收入國家以及全球高風險群體的疫苗覆蓋率仍顯不足,是否會出現新變種病毒方面仍有不確定性。所以,仍然迫切需要采取長期的公共衛生行動,以消除疫情帶來的影響。

    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影響在一定時期內或將持續存在,對新變異株的監測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們而言,不僅了解相關知識,更要關注自我防護措施是否到位。無論是何種變異株,切斷傳播途徑都是最好的預防手段之一。

    作者 | 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審核 | 谷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主任

    陶寧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標簽: 大規模的 初步判斷 傳播途徑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