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五谷飄香。三晉大地,從南到北,金黃的玉米、火紅的高粱、多彩的藜麥……陸續成熟的秋糧迎來收獲。
【資料圖】
農機在田間穿梭,農戶在地頭忙碌,豐收的故事我們慢慢品、慢慢說……
秋收近尾聲農民增產又增收
眼下,秋收秋種掃尾,山西各地田間地頭,一派火熱的豐收場景,農民們算起了增產增收賬。
在臨汾市翼城縣的村莊,玉米晾曬場隨處可見,放眼望去金黃一片,農民們趁著晴好天氣抓緊脫粒晾曬。辛安村村民安紅兵說,今年他首次嘗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米畝產1500斤,大豆一畝能收120斤,相比純種玉米,每畝地增收400多元。
秋糧長勢良好,豐產豐收已成定局。10月末,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山西全省秋糧面積3922.9萬畝,加上夏糧全年糧食面積4725.5萬畝,比上年增長0.4%。秋糧及全年糧食總產量、單產均有望創歷史新高。
山西各地的小雜糧也迎來了豐收。10月下旬,走進呂梁山區,漫山遍野的紅高粱進入收割期。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研究員柳青山說,抗旱、耐鹽堿、適應性廣的高粱成了呂梁山區農民耕種的首選。大寧縣太德鄉堡村村民馮張成說,他今年種了10畝高粱,每畝能產1400多斤,種高粱就掙了2萬多元。
位于太行山區的武鄉縣,10萬畝谷子迎來豐收,黃燦燦的小米正在上市熱銷?!斑€沒有收割就已經有幾十筆訂單?!狈N植大戶魏寶玉說,他種植的“養肥小米”每斤18元還供不應求。
地處晉北的忻州市靜樂縣,金黃、乳白、紫紅的藜麥遍布全縣十余個鄉鎮,經過數年的育種和推廣,5萬畝藜麥已成為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的雜糧品類。靜樂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鞏亮軍說,藜麥等小雜糧營養豐富,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今年一斤藜麥能賣到4元左右,比去年提高了1元多。
保姆式服務讓農田變“糧倉”
9月底,氣象部門發布預警:10月1日至7日運城市萬榮縣將出現持續陰雨天氣。當地農業、氣象等部門立即成立工作組、專家組,利用多媒體、廣播等進行預警,組織人員深入田間,調度農機具跨區作業,搶收秋糧。萬榮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薛云洲說,憑借精準的預報和預警,不僅圓滿完成了秋收任務,還及時進行了秋播秋種。
“今年農業和氣象部門緊密協作,預警更加精準,把防線筑在風險萌發前?!鄙轿魇∞r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王圓榮說,山西省構建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協同提升災害天氣防范應對能力。
今年以來,山西農業系統省市縣聯動,動員4000多人聯合組隊,解決農業生產銷售等面臨的難題。7月中旬,一場大雨突降,讓山西農業大學研究員王創云非常著急。在對口指導的清徐縣大豆玉米示范基地,他看到有玉米倒伏、農田積水的狀況,便迅速與基地工作人員溝通,開挖溝槽排水,天晴后指導追肥?!艾F在玉米大豆已全部收割,沒有因為極端天氣而造成減產?!蓖鮿撛普f。
秋收時節,活躍在各地的農業托管組織,幫助解決了當前農村勞動力少、年齡大等燃眉之急。臨汾市汾西縣勍香鎮新安村村民武桂生家有十幾畝地,他告訴記者,孩子外出打工,自己年紀也大了,秋收成了一大難題?!斑@兩年,播種、管理、收割、運送都是合作社負責,我既省心還省力?!蔽涔鹕f。
農業機械化為秋收秋種按下“快進鍵”
位于黃河岸邊的運城市芮城縣遠鵬智慧農場里,從9月開始,撒肥機、旋耕機、播種機等數十臺不同類型的農機輪番上陣,施肥、犁地、旋地、播種各步驟有條不紊。
“從收割玉米大豆,到搶墑播種小麥,各種農機幫了大忙?!鞭r場負責人胡天妮說,今年農場首次大面積示范推廣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當地農機部門配套了新的裝備,可以實現一天300畝的收割和播種規模。
為確保秋收秋種適時進行,多地積極推行機收、整地、播種等全程機械化作業。晉中市壽陽縣今年搭建了農機聯盟平臺,各村普遍建立農機專業隊伍,統一培訓后的農機手作業能力快速提升。壽陽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說,玉米機收損失率比去年降低45%,平均每畝地減少損失20余斤。
在太原市陽曲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千畝試驗示范區,玉米平均畝產1600斤,大豆畝產約160斤。示范區種植負責人智進寶說,今年他購置了專業大豆收割機,明顯提高了復合種植的收割效率,確保了糧食顆粒歸倉。
運城市種糧大戶許建武對機械化種糧、收割也深有體會。他說,今年秋收,最新款聯合收割機很受農民歡迎,不用更換滾筒,僅通過更換割臺和脫粒元件,即可實現玉米籽粒、大豆、小麥等多種作物的收獲,一機多用、節能環保,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農戶帶來了更多實惠。(記者趙東輝、魏飚、王皓)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取材“90后”真實創業事跡(引題)津產電影《青春幾回合》開機(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日前,由天津電影制片廠、天津北方電影
2022-11-03 09:25
原標題:公益電影《隊長老爸》上映,致敬“城市美容師”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翀日前,在今年的環衛工人節前夕,一部真實反映環衛工風貌的公益
2022-11-03 08:37
原標題:2022年文化產業IP指數報告發布(引題)《斗羅大陸》《人世間》綜合價值榜名列前茅(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艷霞昨天,由中國經濟信息社
2022-11-03 08:35
原標題:第33屆電視劇飛天獎揭曉現實題材大獲全勝(引題)國劇“飛天”拒絕偽激情(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中國電視劇領域的最高“政府
2022-11-03 08:29
原標題:陳小藝身兼多職復排《蓮花》(主題)下周六起首都劇場開啟本輪演出(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熱鬧的排練廳,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
2022-11-03 08:35
原標題:香港將建4個新博物館聚焦文化推廣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葉麗麗劉麗斌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楊潤雄11月2日表示,未來香港將建4
2022-11-03 08:43
原標題:《鉆石突變,十年磨一劍:ALK或ROS1陽性晚期肺癌患者10年生存錄》首發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姬薇抗擊癌癥,是一條嘗盡人間冷暖的漫長、
2022-11-03 07:25
原標題:北京首例可移動文物保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引題)兩人給文物偽造“身份”后倒賣獲刑(主題)中工網訊?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
2022-11-03 07:42
原標題:5800余件珍品將亮相嘉德秋拍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31個佳作云集的專場,5800余件藝術珍品匯聚一堂,中國嘉德2022秋季拍賣會將于11
2022-11-03 07:26
原標題:《曹雪芹》亮相中關村舞劇節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入圍終評的作品、海淀原創舞劇《曹雪芹》,11月1日
2022-11-03 07:29
原標題:薦書︱長篇紀實作品《鹿之民》:完整記錄一個古老族群的消亡過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期出品的《鹿之民》
2022-11-03 05:25
原標題:薦書︱《谷物的故事》:每一粒谷物都藏著歷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為什么說谷物影響了人類文明的興衰?為什么是谷物而不是瓜果
2022-11-02 18:30
原標題:紀錄片《大國建造》第二季播出人民日報北京11月1日電(記者陳世涵)近日,紀錄片《大國建造》第二季開播。該片共分為《因勢賦形》《地
2022-11-02 17:28
原標題:《再見愛人2》開播:三組全新婚姻樣本關照老年群體情感困境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在漫長的一生里,分別和愛不一定是相悖的。”
2022-11-02 16:26
原標題:國標舞首與大型國際藝術展融合冬奧開幕式團隊與美術作品對話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北京大學商業與藝術研究中心、嘉德藝術
2022-11-02 16:32
原標題:印象街藝術區改造提升年內開工(引題)宋莊小堡再造“新印象”(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陳強作為藝術家聚集地,通州區宋莊鎮小堡村在海內
2022-11-02 15:41
原標題:紀念朱踐耳百年誕辰(引題)《致·踐耳》黑膠唱片首發(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紀念朱踐耳百年誕辰黑膠唱片《致·踐耳——紀念朱
2022-11-02 15:30
原標題:景山展出皇家園林詩書畫印北京日報訊(記者任珊)昨天,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和景山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的“紫禁之巔皇都
2022-11-02 15:28
原標題:94版《三國演義》關羽扮演者陸樹銘去世老版《三國演義》關羽扮演者陸樹銘于11月1日上午去世,享年66歲。陸樹銘因曾主演1994年的古裝劇
2022-11-02 15:33
原標題:5年開展600余場活動吸引上千萬人次參與(引題)“周末藝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化多元化(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俐與身著民國服飾的
2022-11-02 15:35
原標題:山西展出240余件跨越百萬年文物追溯中華文明起源中新網太原11月1日電(記者胡健)從243萬年前人類的第一?;鸱N,到4000多年前最初中國的
2022-11-02 08:33
原標題:第33屆電視劇“飛天獎”、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揭曉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王鵬)第33屆電視劇“飛天獎”、第27屆電視文藝“星
2022-11-02 08:33
原標題:詩意舞臺“湘音”繚繞(主題)原創歌劇《邊城》在中央歌劇院劇場成功首演(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高倩方非攝吊腳樓靜靜矗立,水車緩緩轉
2022-11-02 05:47
原標題:京西二寶塔花紋匠藝高作者程東東在房山區西北的云蒙山南麓,河北鎮萬佛堂村,有一座曾經盛極一時的礦井——北京礦務局房山煤礦,采煤
2022-11-01 17:45
原標題:重慶“沉浸式劇本殺”,開創夜間旅游新模式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李國通訊員楊孝永夜市文化一直是山城旅游的一大特色與亮點,也是重慶人
2022-11-01 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