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每一次出艙活動,航天員身上穿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那么,這件“飛天戰袍”的外部都有哪些機關按鈕?它們都有什么作用?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帶您解碼艙外航天服。
(資料圖)
13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的鎧甲。它是一個微型航天器,充上一定的壓力后,可以保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溫、強輻射等。
總臺央視記者 劉潔:這就是航天員出艙使用的艙外航天服,我們看到了一個特別的設計:在服裝胸前的一些設備上,文字標識是反的。之所以做這樣的設計,是因為航天員通過面窗觀察胸前的一些設備,是有視野盲區的。這個時候,航天員可以通過手套上的反光鏡來觀察,鏡像之后航天員看到的字就是正的,方便航天員的識別和操作。
服裝胸前的電控臺設備就是“大腦”所在,是電氣系統的核心,上面有服裝泵、加電、風機、照明、電臺開關等。電控臺左下方的液溫手柄可以調節航天服內部溫度的舒適性。緊挨著液溫手柄的就是供氧和應急設備的開關。
中國航天員中心艙外航天服總體主任設計師 廖前芳:這個灰色的小工具,航天員需要自己獨立完成服裝的穿脫,服裝是背入式的,打開背包門之后,自己穿進去之后,需要通過拉繩先把背包做一個預關閉,然后再通過這邊的鎖臂手柄來把整個服裝關閉密閉。
艙外安全繩牽引重量可達噸級
這兩根顯眼的橘色繩索就是航天員在艙外攀爬過程中需要時刻與艙外扶手連接的安全裝置。一根是彈簧繩,一根是略短一點的固定安全繩,通過反復勾掛這兩個安全繩來實現航天員的移動和攀爬,安全繩牽引的重量可達到噸級。
中國航天員中心艙外航天服總體主任設計師 廖前芳:我們是在里面給他們裝了一個飲水袋,他在操作的過程中,只要低頭就能喝到飲料。面罩是通過我們的設計和里面的溫濕度控制保證的,他們在出艙之前也會給面窗內部涂一層防霧劑,防止結霧。因為服裝沒有主動加熱的功能,所以在陰影區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覺得稍微偏涼一點,我們做了一個改進,讓航天員在陰影區不會覺得太冷。
艙外航天服調節后 身高1.6-1.8米均可穿著
精巧的設計,也讓航天服使用起來越來越靈活。頭盔和軀干一體化,四肢可以調節,利用仿生結構,上下肢關節處使用了氣密軸承,使關節活動更加自如。與9月1日第一次出艙活動相比,第二次出艙活動的航天員有所不同。不過,這并不影響艙外航天服的穿著使用,通過調節可以適應不同身高和體重的人體參數,從1.6米到1.8米的航天員都能穿著使用。
目前在軌的航天服一共有三套,兩主一備。這三套航天服分別通過天舟二號和天舟三號上行到空間站,供航天員在太空中輪換使用。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北京時裝周:國潮美妝秀9月16日晚,北京時裝周,一場大秀的造型由知名美妝藝術師毛戈平擔綱設計,精選歷年“四季氣蘊東方”系列的彩妝
2022-09-18 15:35
原標題:【黃河安瀾】古今輝映河南洛陽文旅融合展新彩人民網洛陽9月16日電(程明輝)從伊河畔的龍門山色,到人頭攢動、香味四溢的老城十字街夜
2022-09-18 15:32
原標題:四項考古發現聚焦黃河中游早期城市模樣光明日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韻、王笑妃)近日,國家文物局在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
2022-09-18 15:48
原標題:《秋英呈艷圖》鄒一桂[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鄒一桂(1688~1772)清代畫家,字原褒,號小山,現江蘇省無錫人。鄒一桂能詩善畫,尤擅
2022-09-18 07:44
【守靜觀?!吭瓨祟}:每個人的人生大事張軍霞前幾天,我陪女兒看了《人生大事》這部電影,觀影過程中,我被幾個頗為溫情的細節打動,忍不住一
2022-09-18 06:48
原標題:新米粥的香氣劉恒菊金秋時節,水稻即將成熟。父親一天要去田里幾趟,查看我家各塊稻田,想弄清哪塊稻田可以最先開鐮。母親也總是催促
2022-09-18 06:39
原標題:脊背上的溫暖常英華奶媽站在院落門口的酸梨樹下張望,順著她的目光,能看見遠方她牽念的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初來奶媽家,我剛滿月,她
2022-09-18 06:26
原標題:云的故鄉木汀云的來來去去,不為漂泊只為回家到了蓮花觀景臺會選擇不約而同地長成一棵盎然的樹用眼睛聽天與地對話用耳朵感受云與風的
2022-09-18 06:27
原標題:涼風萬里敕勒川周孫卉敕勒川的風,颯颯的,帶著哈素海的潮潤,帶著綠草的清鮮,浩浩蕩蕩直撲入懷,滿身的煩熱瞬間消解,精神頓時一爽
2022-09-18 06:25
【藝評】原標題:國產動畫征途尚遠沙洲今年的暑期檔中,國產動畫電影《新神榜:楊戩》與好萊塢知名IP電影《小黃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傳》同天
2022-09-18 05:41
原標題:短短兩個月,多部破圈劇集,共同開啟“IP全視角營銷”新模式(引題)劇集“繼續營業”的天花板正在被打破(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2022-09-18 05:24
原標題:與“未來”對話9月15日,北京,觀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內參觀“未來派的宇宙”展覽。據了解,該展覽為2022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
2022-09-18 05:38
原標題:深圳職工詩歌大賽啟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友婷實習生朱小燕)近日,由深圳市總工會主辦、深圳市工人文化宮承辦的“致敬勞
2022-09-18 05:46
原標題:走在豐碩的季節張正如果不是故鄉還有親人,我情愿與故鄉保持一段距離,因為在我的想象中,故鄉如酒,在記憶的窖中封存時間越長,越香
2022-09-18 05:39
原標題:制度、禮儀、音樂與文辭:樂府學的四個維度本世紀以來,樂府學研究取得長足發展,理論建設愈加自覺。治學方法也由傳統學術之文獻整理
2022-09-17 15:39
原標題:五大基本陳列亮相七成珍貴文物首秀(引題)“京西小故宮”歷經五年修繕重張(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祺瑤歷經五年整體保護修繕,素有“
2022-09-17 15:46
“著書者說”原標題: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主題)——從三星堆看中華文明(副題)編者按數月前,三星堆考古又有新發現。相關“祭祀坑”出土的諸
2022-09-17 15:47
原標題:講脫口秀同時也在尋找病友籌錢為黃斑變性治療湊資金(引題)黑燈:用脫口秀抵擋命運的重錘(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祖薇薇??脫口秀演
2022-09-17 15:38
原標題:吳敬梓的“聲教”思想與《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場域從本世紀初才引發廣泛關注的吳敬梓《文木山房詩說》來看,在吳敬梓的《詩》教觀中,
2022-09-17 15:42
原標題:“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亮相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黃哲雯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
2022-09-17 09:35
原標題:天津大學創新DNA存儲算法讓千年敦煌壁畫再保存千年萬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璽通訊員趙暉記者日前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合成生物學團
2022-09-17 09:41
原標題:“她的作品是兩岸文學交流的紐帶”(主題)——兩岸書迷共憶三毛(副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盼?1989年,臺灣知名女作家三毛返鄉尋
2022-09-17 08:27
【作品廣議】原標題:一本沉重的傳記肖承森比喻,是漫畫最常用的手法。打個什么樣的比方,輕快的還是沉重的或者輕快里隱藏沉重,則檢視漫畫家
2022-09-17 06:47
原標題:感受“雙奧”魅力9月15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市民正在觀看“2008-2022雙奧之城雙奧會刊”主題展,通過長約百米的“卷軸”式參觀路線,
2022-09-17 05:45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29期)新舊之弈北京蘇凝遺跡遼寧于海林聽說里面位子有空缺陜西李天躍體檢歸來新疆王獻忠剩余空間黑龍江郝延鵬換筆頭河南
2022-09-17 05:29